(三)八路军主力进入冀鲁豫边区开辟敌后根据地
山东、河北平原游击战争的初步发展,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党中央决定派主力部队开赴冀鲁两省以大力发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 。
1938年1月中旬,八路军第129师第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率129师东进纵队和先遣支队东出太行,挺进冀南,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此后,到达鲁西北地区。所到之处,协助当地党组织,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打击敌伪,建立政权。1938年春,直南、豫北、鲁西南地方党组织建立了游击队,初步打开了冀鲁豫边区的抗日局面。
在共产党发动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同时,山东各地国民党势力、地主豪绅、土匪兵痞也乘机拉起队伍,抢占地盘,出现了司令多如牛毛的局面。1938年1月出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的沈鸿烈,成为这些游击司令之首,影响或控制了大股小股武装达15万人,在数量和装备上都超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共产党要在山东独立自主地担负起抗战的责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显然需要有一支主力部队作为骨干。4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在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提出请求派一个主力团去山东,中央予以同意。
不久,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发出《关于平原游击战的指示》。为了开辟冀鲁豫根据地, 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涛、
其实,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之前,八路军已有3批部队先期开赴山东。
第一批、第二批是115师曾国华率领的永兴支队和129师孙继先率领的津浦支队。由于受敌、伪、顽的夹击,1938年夏,我冀鲁边地区形势恶化。中央决定该地区划归北方局和129师领导。同时,中央决定将以115师343旅685团第2营为基础组成的永兴支队(支队长曾国华)和129师工兵连与抗大分校的48位干部组成的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由冀南调至山东乐陵、宁津一带,增援冀鲁边区。 这是最早进入山东的八路军主力部队。7月上旬,这两个支队到达乐陵、宁津县,协同当地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庆云县西北黑牛王庄歼灭伪军刘彦臣部800余人,8月初,又攻克宁津县城,歼灭伪军1200余人,从而稳定了这一地区的形势,打开了抗战局面。
第三批是萧华率领的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1938年8月,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又决定调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兼343旅政委萧华率一批干部去冀鲁边区,统一领导那里的武装斗争。出发前,罗荣桓政委向23 岁的萧华作了非常具体周密的交代,要萧华做好思想准备,到那里去打游击,过艰苦的斗争生活。 随后,萧华率领旅部机关干部100余人由晋西南进抵山东省乐陵县。9月27日,成立了冀鲁边军政委员会,并将该地区部队整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萧华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克明任参谋长,符竹庭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5支队、津浦支队和第6支队(由冀鲁边地方武装编成)。第5支队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王叙坤,参谋长刘正,政治部主任刘贤权,下辖第4团(团长褚连三,政治委员朱廷宪)、第5团(团长龙书金,政治委员曾庆洪)、第6团(团长张策平,政治委员赖国清)。第6支队长邢仁甫,政治委员周贯五,副支队长冯鼎平,参谋长程政杰,政治部主任王辉球,下辖第7团(团长李子英,政治委员崔月楠)、第8团(团长杨柳新,政治委员陈德)、第9团(团长杨铮侯)、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政治委员潘寿才)。部队整编后,进一步开展游击战争,并成立了几个游击支队。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后,日军把进攻重点转向敌后解放区,回师华北,将进攻的矛头直指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企图通过大“扫荡”消灭我挺进敌后的抗日力量。此时,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已增加到15个师团、9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旅团。
此时,国民党顽固派也在敌后设立了鲁苏、冀察两个战区司令部以压迫、限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发展。
1938年11月中旬,日军3000余人分三路侵犯鲁西北地区,其中一路有步兵、炮兵、骑兵400余人,汽车10余辆,从东阿渡过黄河进犯聊城。13日,敌700余围攻聊城,并有飞机配合,范筑先率部坚守。由于城内兵力单薄,援兵未到,经过激烈战斗,
根据严峻的抗日形势,中央军委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决定115师挺进山东,120师挺进冀中,129师挺进冀南和冀鲁豫,向敌后广大地区实行大幅度分兵,以便广泛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更广大的敌后根据地。
与此同时,刘伯承、邓小平率129师三八六旅主力和先遣支队一部于
1939年2月,八路军第115师第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等奉命率 六八七、六八八团开赴鲁西南和直南地区。到达曹县西北桃园集、刘岗一带后,和地方武装合编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司令员,崔田民任行动委员会书记兼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大队,共4700余人,连续取得反日伪军“扫荡”的胜利。到年底,部队扩大到7000余人。抗日部队对日伪的连续作战,有力地打击了该地区日伪的嚣张气焰,很快打开了该地区抗战局面。
为了抵制和对付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的反共限共政策,山东各地党政军部门根据中央和山东分局的指示,积极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在鲁西北区,鲁西特委决定以三十一支队为基础,与山东纵队六支队独立营的两个连合编,于1938年12月间在长清县葛靖庄成立八路军平原纵队,袁仲贤任司令员,管大同任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
在湖西区,苏鲁豫支队东进微山湖畔,接连在沛县城北的二郎庙、郝寨等地歼灭伪军千余人,并争取当地伪军千余人反正。1939年3月,又粉碎了敌四千人对湖西区的首次“扫荡”,创建了以丰县、沛县、单县、鱼台县为中心的湖西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为了实现党中央的战略方针,1938年12月中旬,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师直属单位和六八六团组成八路军东进支队,由晋西灵石县东进,穿过莽莽太行山,进入华北大平原。
此后,115师派石新安等一批干部充实到山东纵队六支队,师教导队还分批为六支队培养了不少基层骨干。
1939年4月,在泰西,鲁西区党委与115师联合成立了以罗荣桓为书记的鲁西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鲁西地区的工作。在陈光、罗荣桓统一指挥下,六八六团和六支队协同配合,向东平、汶上、宁阳地区发展,将敌人沿汶河建立的据点全部摧毁,歼敌千余人,并接连两次击溃日军进犯,从而开辟了津浦路西、汶河以南根据地,建立了汶南临时工委,初步打通了泰西与鲁中的联系。
在115师的支持下,鲁西的抗战局面发展很快。5月间,建立了寿张、菏泽、巨野三个县委及汶上县工委。115师入鲁和鲁西抗战形势的蓬勃发展,对济南和津浦路中段之敌构成严重威胁。驻山东日军最高指挥官、第十二军司令尾高龟藏,亲自指挥从济南、泰安、兖州、东阿、汶上、宁阳17个城镇调集来的日伪军5000余人,兵分九路向泰西扑来,妄图合击、围歼115师主力于泰肥山区。
为执行继续东进的任务,115师在陆房突围之前已派批人员分散向津浦路东转移。陆房战斗之后,陈、罗先令孙率部转移路东,尔后又派参谋处长王秉璋率司政机关和直属队大部,以东进支队的名义去路东统一指挥过路部队,刚从晋东南到达泰西的115师后方留守处大队,也随王部行动。
因泰西敌情严重,陈、罗率部队转至运西,击溃国民党专员卢翼之的进攻后,又将齐子修的保安十一旅从梁山赶至黄河以北茌平、博平一带,从而稳定了运西局面。杨勇所部于7月间在梁山西北黑虎庙正式编为115师独立旅,杨勇任旅长兼政委,德全任参谋长,欧阳文任政治部副主任(后为主任)。
为了统一领导山东党政军民工作,经中央北方局批准,于
1939年9月,根据我冀鲁边部队面临敌人封锁严密,粮食供应困难的局面,同时,鲁西一带出现伪顽势力猖獗,迫切需要支援的形势,萧华奉命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机关和主力一部于9月下旬由冀鲁边的乐陵一带转移到鲁西。接着,对侵占我茌平、博平等地的国民党顽固派保安第七旅齐子修部进行自卫反击,歼其大部,恢复了这一地区的抗战局面。 萧华率队进入鲁西,加强了我党在鲁西的军事力量,从此,鲁西抗日根据地和泰西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控制了津浦路以西、济(宁)菏(泽)公路以北、黄河以南的三角地带,有利于控制山东与太行区联系这一战略要地。
鲁西区党委因辖区不断扩大而扩大至7个地委:以冠县、馆陶为中心划为一地委,书记许梦侠;以聊城、阳谷为中心划为二地委,书记申云浦;以高唐、夏津为中心划为三地委,书记张承先;以茌平、博平为中心划为四地委,书记谢鑫鹤;以菏泽、曹县为中心划为五地委,书记戴晓东;以泰安、肥城为中心划为六地委,书记袁振;以郓城、粱山为中心划为七地委,书记梁仞千。
1939年11月,当得知发生湖西“肃托”事件后,罗荣桓会同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等人,率骑兵连日夜兼程赶赴湖西,处理这一错误事件,挽救了湖西抗日根据地。
1940年2至3月罗荣桓与陈光指挥三打白彦,歼敌800余人。9月,115师在鲁南天宝山区的桃峪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会上,罗荣桓总结了对敌顽斗争的“插、争、挤、打、统、反”六字方针,提出了“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号召和具体措施。10月,115师将部队编成6个教导旅,分布于苏鲁豫皖、鲁南、滨海、鲁西、湖西、冀鲁边等地,师属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近7万人。
陈赓率115师六八八团进至朝城,歼灭围攻我十支队的反动民团王来贤部,后转战于冠县、馆陶、邱县、聊城、茌平、临清、高唐等地。八路军主力部队进入鲁西北,对支持十支队坚持斗争、扭转鲁西北的混乱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开辟和发展的过程中,屡遭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他们先后制造了“千里井惨案”、“辛羊区惨案”等反共磨擦事件。在这里坚持抗日斗争的八路军和当地抗日军队,不得不在坚持抗日斗争的同时,给顽固派以坚决的反击。1940年初,在冀鲁豫西北地区对顽军石友三部连续进行了两次反击战役;在鲁西中心地区的齐宾县(现归曹县)坚持了“三村斗争”(刘岗、曹楼、伊庄);在湖西地区进行了自卫反顽斗争。根据地军民执行精兵简政、主力部队地方化、敌进我进等方针,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扫荡”,坚持了抗战局面。
1940年4月,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在黄克诚率领下,由太行山区东进到冀鲁豫边区,同杨得志为司令的冀鲁豫支队会师合编,成立冀鲁豫军区。黄克诚兼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鲁西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不久,黄克诚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由冀鲁豫南下,加强华中抗日根据地,杨得志接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此后,组织军民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以“掏老窝”的战法,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同时组织部队和群众进行生产自救,战胜天灾人祸,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冀鲁豫根据地向南发展到陇海路,西面、北面接连晋冀豫根据地,东面与山东根据地相邻。1941年1月,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晁哲甫为主任,崔田民、贾心斋为副主任。至此,包括直南、豫北、鲁西南地区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